声调是汉字发音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国际汉语课堂教学来说,让学生感受和掌握中国古典诗词的音调,有助于他们感受旋律之美。
上课时,老师给学生演示普通话的“四声”,然后在黑板上标出相关的线,告诉学生根据声调的实际相对音高,可以用五度标记法来理解;或者在示范声音的同时,伸出手把声调的方向变成手势,“一个调平,两个调升,三个调转一个角,四个调直接降”。这两种方法,显然,第二种更容易理解,也体现了动态色调线条之美。
那么,母语不是汉语的汉语学习者,想把中国古诗词的声调读好。在我看来,除了准确读出单个词的声调,还可以借鉴诗歌唱法。
诗歌唱法,简单来说就是延长平声,缩短呢喃声,停和匀。在实践中,可以先后进行三个层次的教学:第一,节奏要清晰。延长音调是对音调调性的夸张,但诗歌中的节奏美也不容忽视。比如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学生读朱的《春日》,只有注意节奏,才能读得流畅。如果节奏和杂音没有停顿,就会上气不接下气,听起来没有吸引力。语文课上,作为教学的延伸,老师也可以给学生解释为什么“之得”这个字明明是普通话的上声,却要读得像咕噜声一样短,让学生在理解古代入声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汉语韵律的历史感十足。
其次,平声低,呼噜声高。在诗歌中,只有读音,才能表现出散音之美。一般来说,长平音使声音相对更低更长;短暂的咕噜声,稍微高一点,声音大一点。
比如杨万里的《萧出净慈寺寄林子芳》。举个例子,老师在诗中标注了一些词,这些词的声调要有短有高,然后其他平仄的词要有低有长,于是诗中的音乐就播放出来了,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老师一起“唱”。
之后老师可以进一步介绍歌词。因为长短句的设置,声调呈现出更多的组合,音乐性更强。老师可以要求学生使用前面的规则,试着跟着音调自己“唱”。
这时,老师可以问学生,通过唱歌,所唱的诗的音调音乐风格是欢快的、温柔的还是悲伤的?这种感觉和诗歌传达的感情有相似之处吗?音乐是一种无国界的语言。当学生沿着这个思路找到答案时,他们会惊叹于诗歌的声音之美,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
最后,唱腔讲究的是个人感受,而不是表演。作为汉语学习的一个环节和组成部分,最重要的是认识到音准与作品本身的联系。建议同学们在熟悉声调之后,不妨通过唱歌的方式接触一些中国的古诗词,与它们自主交流,感受它们不同的风格和情感特点。
综上所述,在国际汉语教学的诗歌课中,利用歌唱来教授声调,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到从“正音”到“圆音”的转变,还可以帮助他们感受汉语尤其是诗歌的美,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