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荣光 (作者系原南市区文化局局长)
一九九三年,我时任上海豫园管理处主任。豫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明代曾被誉为“东南名园冠”。某日,上海中国画院党组书记邵洛羊先生来找我,说是上海中国画院几位画师与上海液化实业公司合作开了个画廊“汲古斋”,法人叫杨育新,他想在豫园搞个开幕式,希望我能支持一下。我就想,斯人,一个搞企业者,能如此热衷于文化事业,实属难得,因为当时文化市场不成气候,社会口号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产业根本上不了台面,而杨育新能有如此举措确实不同凡响,便欣然答应予以大力支持,并决定将国宾接待区用作开幕式场所,不仅不收分文,还以接待国宾规格招待之。
豫园国宾接待区是一座庭园式封閉建筑群,平时不对外开放,只在接待国宾时使用。盖由三部分组成,主接待大厅是“绮藻堂”和“得月楼”。其始建于康熙年间,是有着三百年历史的飞檐翘角的古建筑,也是江南最宏伟的木结构大厅堂。高敞梁枋上,悬挂着清代硕大红木宫灯,庄重肃穆,使人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东西墙面布置着刘海粟、沈尹默、谢稚柳、唐云、等八大家巨作,一派书香傲气溢于言表。青砖地面上得体地陈列着紫檀老红木大条案、太师椅、八仙大方桌等古董家具,既高雅庄重,亦不失豪盛显赫。二层是“得月楼”,是原主人中秋赏月之最佳处。另两处则是置有清代福、禄、寿三星巨石的袖珍庭园和挂着吴湖帆“豫园书画楼“大匾额之藏书楼。
地方志有记载,清末时,海上大家吴昌硕、任伯年、王一亭、虚谷等,常聚“藏书楼”写字作画,并在此成立豫园书画善会,这是海派书画原始发祥地。故在此处举办“汲古斋”开张仪式,意义非凡矣!
记得2月6日那天,与会者有:市、区有关领导、上海三大报总编、及百余位书画名家和文艺界明星等,他们在一起共同见证了“汲古斋”诞生之重要事件,大家对“汲古斋”给予了诚挚祝贺,也进行了热情洋溢的书画艺术交流活动。因整个外宾接待区拥挤不堪,人满为患,不得已,只能破例打开“绮藻堂”十二扇香樟木雕花屏门,使大厅与庭园融汇一体,为此次开幕式而一改往日之静谧与高雅,成了人声鼎沸、欢声笑语的海洋。
开幕式取得了圆满成功。随后各路嘉宾在身穿旗袍的迎宾小姐引领下,穿过豫园北门,在福佑路安仁街口的“汲古斋”,举行了剪彩仪式。
彼时,仅有十五平方米大的“汲古斋”,在杨育新精心布置下,红红火火,流光溢彩,门眉上唐云先生题写的“汲古斋”匾额分外耀眼。一辆大车上罗鼓震天响;狹窄的福佑路上人山人海,画廊被围的水泄不通。剪彩嘉宾由原上海市总工会副主席蒋明道和钱君匋等诸位艺术大家执掌。整个活动,其品阶之高,代表之众及轰动之大,以前从未有过,以后也不可能再现。路人纷纷打探,这是什么单位,腔势介浓?有人呼应这是煤气公司属下的三产。
剪彩后众人一起前往绿波廊用餐,小小“汲古斋”,竟包下了二楼大厅全部十五大桌,而且整个宴会还是一场文艺盛演,杨华生、陆春龄、王汝刚、李九松、陈卫伯、朱文虎、童双春、李青、陈海燕、曹燕珍、杨学进等轮番上阵,热闹场景实属罕见。
记得还有一件值得书写的特别之处,开业当天气温较低,来宾们穿着大衣、披风等抗寒外套。谁知道中午时分,温度上升至25度左右,为此,绿波廊及时打开窗户散热,嘉宾们只好穿着衬衫应付。晚上,我看媒体报道方知,这是上海气象史上135年来从未有的记录,这也算是一桩令人咋舌的奇事吧。
而从此,不同凡响之杨育新,便开启了“北有荣宝斋,南有汲古斋”艰难而悲壮之征程也!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